思维碰撞火花迸溅,观点交锋真理愈明——六年级语文组五月份集体备课活动
发表日期:2025/5/12 10:49:15 作者:成珍 有90位读者读过
思维碰撞火花迸溅,观点交锋真理愈明
——六年级语文组五月份集体备课活动
一、活动主题:思维碰撞火花迸溅,观点交锋真理愈明
二、活动背景:
真理愈辩愈明,思想因论而深。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辩论》单元围绕“思辨精神”精选多组辩题,有的聚焦生活现象的矛盾剖析,有的涉及社会议题的多维探讨,有的则指向价值判断的理性抉择,旨在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切入问题,既培养敢于质疑的勇气,又锤炼有理有据的论证能力。然而,如何让学生在观点交锋中既保持逻辑缜密,又践行文明表达;如何将思辨的火花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实践,成为本单元亟需突破的教学难点。为此,六年级语文组开展集体备课,共研以辩促思、以论启智的教学策略,探索语言表达与辩证思维共生的成长路径。
三、活动时间:2025年5月9日
四、活动地点:六年级语文办公室、报告厅
五、参与人员:六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六(3)班全体学生、六(6)班全体学生
六、活动流程:
(一)集体备课:
1.主备人成老师阐述备课思路
解析教材:围绕口语交际《辩论》单元,结合课文《两小儿辩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明确“观点表达+逻辑论证”双目标。
设计路径:提出“三步走”策略——范例感知(文言文辩证思维)、方法迁移(用事例论证观点)、实战演练(班级辩论赛)。
2.其他教师补充建议
汪老师:建议精选生活化辩题(如“网络学习能否替代课堂”),并设计梯度任务(简单辩题练习→综合辩论赛)。
米老师:推荐分组合作模式,学生分别担任辩手、资料员、计时员,全员参与辩论赛筹备。
叶老师:提出评价方案,制定“论点清晰度”“反驳针对性”“语言文明度”三项评分标准。
侯老师:分享跨学科资源(如科学课数据、道法课案例),辅助学生搜集多元论据。
3.后续辩论赛准备
确定辩题、分组名单及赛程表(1周资料准备→课堂初赛→年级决赛);
下发《辩论赛指南》(含流程、规则、评分细则)。
(二)六年级辩论赛决赛纪实:
2025年5月9日下午,六年级学生齐聚学校报告厅,迎来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决赛。经过班级初选,六(3)班和六(6)班的八名辩手站上舞台,围绕辩题“手机是拉近了还是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展开交锋。六(3)班抽中正方,主张“手机拉近距离”,从社交软件、即时通讯等角度切入,强调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六(6)班作为反方,以“手机疏远情感”为核心,列举家庭成员因沉迷手机减少交流等现象,论证过度依赖屏幕对真实关系的侵蚀。
比赛采用专业计时软件,严格把控立论、质询、自由辩论等环节。正方以“疫情期间网课维系学习纽带”“异地亲友视频通话”为例,论证手机的情感联结作用;反方则聚焦“餐桌沉默刷手机”“朋友圈点赞替代真心关怀”,直指技术对人际温度的消解。自由辩论中,双方就“手机是工具还是枷锁”激烈争锋,辩手们快速反应,引发现场阵阵掌声。
为考验临场应变能力,活动增设加时赛,辩题定为“博物馆着火,救猫还是救名画”。辩手们十分钟速拟提纲:正方(救猫)从生命价值出发,呼吁“人性高于艺术品”;反方(救名画)则强调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提出“文明传承重于个体生命”。双方短兵相接,正方以“生命无价”打动听众,反方以“艺术承载人类记忆”引发深思。
台下观众通过举手表达观点立场,近半学生支持“手机拉近距离”,而“救画”选项获得多数共鸣。活动尾声,成老师总结辩手表现,肯定逻辑严谨性与团队协作力,特别点赞反方质询时的针对性反驳;汪老师则启发学生:“辩论不仅是胜负,更需在生活中保持理性思辨——善用工具,但不被工具主宰。”
这场辩论赛以语言为刃,以逻辑为盾,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体会“言之有据,论之有理”的力量,也为口语交际单元的教学目标写下生动注脚。
七、 活动总结: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中,主备人成老师立足教材、深挖目标,系统梳理了《辩论》单元的教学逻辑与实践路径。组内教师群策群力:汪老师聚焦生活化辩题的梯度设计,米老师创新角色分工实现全员参与,叶老师细化评价维度强化思辨导向,侯老师整合跨学科资源丰盈论据支撑。通过课例研讨与策略碰撞,教师们对“如何搭建辩论支架”“如何平衡语言表达与逻辑训练”等教学难点有了更清晰的突破方向。活动既深化了教师对“以辩促思”理念的共识,也为后续辩论赛的实效开展奠定基础。相信在语文团队的协同深耕下,学生必将在观点交锋中锤炼理性思维,于语言实践中涵养思辨品格,真正成长为“言之有据、论之有理”的思辨者。
(拟稿人:成珍 拍照人:汪斯雯 排版人:叶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