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先辈崇高精神,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六年级语文组3月份集体备课活动
发表日期:2025/3/28 16:10:06 作者:汪斯雯 有156位读者读过
感悟先辈崇高精神,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六年级语文组3月份集体备课活动
活动主题:感悟先辈崇高精神,树立责任担当意识的集体备课活动
活动背景: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革命文化”主题学习要求,需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本单元是小学阶段革命文化主题的总结性单元,需整合历史背景、人物精神与语言表达,实现价值观塑造与语文素养双线并行。然而,六年级学生对革命历史缺乏直观体验,需通过情境创设、跨学科资源补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此,六年级语文组开展集体备课,共研教学策略,通过语言品读,分析人物描写、议论手法,实现情感共鸣。
活动时间:2025年3月28日
活动地点:美术室3;六年级语文办公室
参与人员:六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活动流程:
1.主备人发言:
主备人汪老师围绕“理想与信念”单元,从单元教材解读、教学目标设定、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策略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汪老师指出,本单元以“革命传统教育”为核心,选编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三篇课文,旨在通过李大钊、张思德等革命先辈的事迹,以及托物言志的古诗,引导学生感悟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与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她紧扣单元导语中“关注人物描写,体会精神品质”的语文要素,结合课后习题与文本特点,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神态等细节描写(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李大钊的镇定无畏),体会革命者的崇高品质;联系历史背景,理解《为人民服务》中“重于泰山”的生命价值,探讨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在习作《心愿》中融入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思考,尝试运用引用、对比等方法表达观点。
2.其他老师补充:
针对教学实施,其他老师结合具体课例提出了一些建议:
比如叶老师认为教师应当树立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以《为人民服务》为例,这篇课文不仅能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还指向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学习任务群。教师可在备课阶段,从单元整体目标出发,结合《十六年前的回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课文,将语文要素融入整体教学规划中,帮助学生在学习多篇课文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理解 。
成老师在此基础上补充,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通过对具体词句的分析,体会人物品质。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描写董存瑞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如 “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让学生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感受董存瑞的英勇无畏和自我牺牲精神。
考虑到部分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会对学生理解文本造成一定阻碍。米老师建议在教授《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李大钊所处时代的历史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李大钊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帮助学生理解李大钊面对危险时的坚定与从容,以及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样,在学习《为人民服务》时,引导学生查阅延安时期的资料,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革命精神,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中心论点和深刻内涵。
侯老师认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奋斗的历程”,是一个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契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参观纪念馆、采访革命前辈等方式,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事迹。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撰写演讲稿、编排短剧等,展示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3.观看网络课例展示:
全体教师共同观看了两节高质量的网络课例展示,分别是《十六年前的回忆》和《为人民服务》。教师们认真观摩,并详细记录了课堂中的亮点和教学策略,这些听课记录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活动总结: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聚焦“理想与信念”单元教学,立足单元革命文化主题,从教材解读、目标设定到策略实施进行了系统阐述,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备课组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研讨,立足学情建言献策,共同探索革命传统教育的创新路径——以语文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学生从李大钊的坚定、张思德的奉献中感悟信仰的力量;以实践的活动深化素养培育,通过读写结合、研学体验,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期待通过本单元教学,为学生镌刻下“理想与责任”的成长烙印,让语文课堂成为革命精神传承的沃土!
(拟稿人:汪斯雯 拍照人:叶唱 排版人:汪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