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三年级数学3月备课组活动

发表日期:2024/4/1 9:04:47 作者:孙幸帆 有456位读者读过

南京市觅秀街三年级数学3月备课组活动

(2023-2024学年度第学期)



【《认识千米》集体备课活动方案】

一、集体备课主题

认识千米

二、集体备课时间和地点

2024.3.14 办公室

四、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

三定:定集体备课课题,定主讲人,定记录人。

四统一:统一教学目的,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

四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方法。

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

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时间:每次备课不低于40分钟。

纪律:集体备课期间,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不得迟到、早退。

五、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

1.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

2.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主备人备课→集体备课→主备人修改→备课组长定稿→审核。

3.主讲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所备课时在单元的地位及前后联系,课时教学目的,三维教学目标,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4.年级每位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实行教学上的“四统一”,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集体备课时,除主讲人做主题发言外,其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教学设想并阐述理论依据,经过“争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活动结束后,备课组长要认真做好活动记录,以备学校领导及教务处检查。

5.信息反馈。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六、活动总结

活动后及时反思总结,注重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集体备课过程性资料

文本, 信件

描述已自动生成

会议室里的人们

描述已自动生成

一群人在餐厅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三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

时间:2024.3.14    参加人员:孙幸帆、任健、秦颖轩  

教学内容:

认识千米(苏教三数(P20-21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千米=1000 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千米”的含义及建立1千米长度表象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合理的估计、推算;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能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千米”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 1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千米吗?在哪儿见过千米这个单位?

1)高速公路的指示牌上有千米,这儿的指示牌表示从这里距离黄山还有96千米。

2)这是限速标志,高速公路上的标志一般都是简单明了的。要让司机一看就懂。

3)汽车的表盘里也有千米。千米的英文全称是kilometre,取它的两个首字母写成km。以后同学们看到km就知道它表示千米。

4)公里就是千米,在以前,人们通常都说公里,后来为了和国际接轨,统一就叫千米。千米不仅表示了铁路的长度还出现在了高铁的速度上。

5)在中国地图上这就是长江,它途径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等11个省,这可是我国的第一长河呀。也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母亲河。            

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二、认识千米

来看看我们学校的直跑道就是100米,那几个100米就是1000米?10100米就是1000米。1千米=1000米。这在数学上是一种规定。以后别人问你1000米大约有多长,你就可以说10条直跑道那么长就是1千米。

三、感受1千米

每个学校都有跑道,这是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00米,有些学校的跑道是250米一圈,奥体中心的国际标准跑道是400米一圈。像这些跑道,分别几圈是1千米呢?

以后别人问你一千米有多长,你也可以告诉他,有我们致远5圈跑道那么长。既然操场5圈的长度是1000米,那我把1千米拉直,是多长呢?

我们从学校东门出发到达奥体中心的北门,这条路的长度大约就是1 千米,走完感觉怎么样?用时多少分钟呢?

学校到奥体中心北门是1000米,其实从我们学校出发向北,到达星雨华府大约也是一千米,向东到高架入口,向西到达汇锦国际,大约也是一千米。这些标志性的建筑到学校大约都是一千米。

那么你家到学校比1千米长还是1千米短呢?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如果走一段全新的路,你又能怎么判别呢?

同学们都能从这张图去考虑,或者是从时间的角度去判断,自己家到学校是比1千米长还是比1千米短。

老师从学校出发,用和你们差不多的速度,走了1小时,你们猜一猜,我去哪了?能说一说的理由吗?

就是新城市广场,如果老师从学校去虹悦城步行需要多少分钟呢?步行实在太慢了,我骑自行车去,就快多了,大约用了16分钟,你知道从学校去新城市这段路,1千米需要骑几分钟呢?

同学们,如果开车的话,大约用几分钟?在正常路况,不堵车的时候,汽车行驶1千米只需要1分钟。

小结:你看同样是1千米,不同的交通工具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在古代,交通工具还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只能步行,像我们1小时步行4千米,人们还会借助马车(图片),20km/h,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现在的人们大多选择汽车出行,速度大约是80km/h,这比我们走路要快多了。如果想到别的城市去,人们还会选择高铁这样的交通工具,它的速度最快可达到350km/h,如果要更快,可以选择乘坐——飞机。飞机的速度大约是900km/h

人们认识这个世界要用到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原来的基础上,今天又认识了千米,随着对宇宙的探索,对细胞的研究,还会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一些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分米、厘米和毫米,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