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3月备课组活动
发表日期:2024/4/1 9:02:12 作者:朱贺 有651位读者读过
南京市觅秀街一年级数学3月备课组活动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集体备课活动方案】
一、集体备课主题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二、集体备课时间和地点
2024.3.26 二楼数学办公室
三、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
三定:定集体备课课题,定主讲人,定记录人。
四统一:统一教学目的,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
四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方法。
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
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时间:每次备课不低于40分钟。
纪律:集体备课期间,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不得迟到、早退。
四、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
1.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
2.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主备人备课→集体备课→主备人修改→备课组长定稿→审核。
3.主讲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所备课时在单元的地位及前后联系,课时教学目的,三维教学目标,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4.年级每位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实行教学上的“四统一”,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集体备课时,除主讲人做主题发言外,其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教学设想并阐述理论依据,经过“争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活动结束后,备课组长要认真做好活动记录,以备学校领导及教务处检查。
5.信息反馈。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五、活动总结
活动后及时反思总结,注重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纸质备课组活动记录表拍照
集体备课资料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理解掌握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难点:理解用加法来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的算理。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写有文字题的小黑板(见本教案第三部分“习题设计”中“前置作业”的“旧知链接”),学生在随堂练习本上列出相应的算式。
2. 交流算式。
3.讨论:什么时候用加法计算,什么时候用减法计算?
预设:求剩下的数量用减法计算,求一共的数量用加法计算。
二、教学新知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教学教材第 47页例3。
1.课件出示情境图:玉米图。
(1)谈话: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果园里葡萄一串串地挂在树枝,红彤彤的苹果笑开了脸…?最开心的可是猴子了,因为它们又可以吃到最喜欢的玉米了。瞧,猴妈妈带着小猴子先来到什么地方?
(2)教师:是呀,它们来掰玉米,玉米地里有80棵玉米,猴妈妈一下子就掰了20棵,请你算一算,还剩多少棵玉米?你是怎样想的?
(3)指名学生交流。
(4)小结:怎样求还剩的玉米棵数,只要从原有的玉米棵数里面减去已经掰了的棵数就可以了。(板书:原有的棵数-已经掰的棵数=还剩的棵数)
设计意图:创设猴子掰玉米这个情景,引出旧知,复习数量关系,从原有的个数里面去掉掰了的个数,就等于还剩的个数,便于与新知比较。
2.课件揭示教材第47页例3主题图:桃子图。
(1)谈话:它们又来到桃园,桃园里的桃子又大又红,小猴迫不及待地爬上了桃树帮妈妈采桃子,猴妈妈边装筐,边数着个数,“23个了,够了够了,别采了。”(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其中树上还剩的5个桃子不出现)请你猜一猜,树上原来可能有多少个桃子?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3)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如果树上的桃子采完了,那么原来有23个;如果树上的桃子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可能有24、25、26?????但不可能少于23个。
(4)出示完整的情境图。
教师:小猴子没有采完桃子,树上还有一些桃,有几个?大家一起数数看。小猴摸摸头,想,“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请大家动动脑筋想一想,该怎么算?
什么?先自己思考,再跟同桌轻声说一说。
学生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充分考虑情境图的运用,先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树上原来的桃子个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开放学生的思维;接着借助插图,依靠直观情境的帮助,使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突破难点。
(5)指名交流,教师板书:23+5=28(个)或5+23=28(个)。
追问:23表示什么,5、28又表示什么?怎样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
引导学生回答:树上原来的桃子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采的23个,另一部分是仍然留在树上的5个,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能求出原有的桃子。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说一说列式的思考过程,使学生明白算理。
(6)指导写单位名称,并口答:算出得数后,还有一件事情,要在得数的后面写上单位名称“个”,并用括号括起来。现在你知道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了吗?
预设生答:树上原来有28个桃子。
(7)教师小结并板书:已经采的个数十还剩的个数一原有的个数。
3. 比较玉米图和桃子图
(1)提问:比较这两幅图的问题以及解题的方法,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结:求还剩多少,就是求总数中间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求原来有多少就要反过去想,把剩下的和已经采的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用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明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
三、巩固应用
(一)预习答疑
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看清所求问题,如果求还剩多少,就是求总数中间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求原来有多少就要反过去想,把剩下的和已经采的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二)教材习题
1. 教材第4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要求仔细看图说图意。
教师:图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拼图)
教师: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已经拼好了21块,还有3块没有拼上)教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块拼板)
(2)讨论并交流:这盒拼图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
(3)学生列式,并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掌握此类解决问题的特点,使学生会分析,并独立解决。
2. 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看图说一说收白菜的情况,说一说所有的白莱被分成了几个部分。
损设;所看的白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经收获的 34棵,另一部分是还没收的30棵。
(2)讨论:如何求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预设: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白莱的总棵数。
(3)学生列式计算,集体交流。
(4)小结:已经收的白菜棵数十没有收的白菜棵数=白菜的总棵数。
3. 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3题。
(1)教师;你能根据“已经吃了4个苹果”求出“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吗?
预设,不能,要想求出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必须知道已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苹果个数。
(2)教师:同学们,你们能从题目中找出剩下的苹果有多少个吗?
(3)学生列式计算,同桌交流。
4. 教材第48 页“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名读题。
(2)讨论:这两题都是求“玲玲现在有多少条”,两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指名说一说,预设:这两题的数量关系是不同的,第(1)题中,玲玲现在蚕的条数等于她原有的条数加上兵兵又送给她的条数;第(2)题中,玲玲现在蚕的条数等于她原有的条数去掉她送给兵兵的条数。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5.比较,讨论。
(1)提问:通过刚才几个问题的解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指名说一说,预设:①有的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隐含在图中,要根据问题通过观察才能知道。②在儿道题中,都有“已经”“还剩”和“原有”这些词语。
(2)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用圈点的方法画出关键词,如“已经““还剩”和“原有”等。
(3)指出:这几个问题都是把已经的和还剩的这两部分合起来,求出总数,都是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讨论分析,使有困难的学生逐步理清思路。但教师也要指导学生观察,有的时候这些词语会省写。
6. 延伸。
(1)谈话:像刚才解决的这些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没有?你能自己编一个这样的问题吗?
(2)学生编题。
(3)同桌交流,互相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自己去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7. 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试一试,组织交流。
预设,求母鸡比公鸡多几只,要求学生从图中一个对一个地比出来;求公鸡比母鸡少儿只,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因为母鸡比公鸡多3只,所以公鸡比母鸡少3只。
(三)课堂作业
本教案第三部分“习题设计”中“课堂作业”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具体答案见第三部分。
四、总结提升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