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学科研>>两组活动>> >> 正文

跨越时空,追寻爱国足迹----记四年级语文12月份备课组活动

发表日期:2023/12/18 10:02:59 作者:李蓓 有496位读者读过

跨越时空,追寻爱国足迹

——记四年级语文12月份备课组活动

一、主题:组内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的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抓住主要人物与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写书信”。整个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分别是《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单元习作是写信。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在阅读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自己成长史的问题。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方案:

主题研讨: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了一次关于“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研讨。(40分钟)

三、活动安排

时间:2023年1214

地点:集备:四年级语文办公室    

上课:四(1)

活动对象: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活动形式:集体备课+主备老师上课+课后备课组交流与反馈

四、活动流程

首先年级语文备课组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针对学生如何才能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在讨论中发现年级孩子了解故事内容、提取主要事件概括文章内容能力也相对薄弱,针对这些问题组内每个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紧接着,四年级语文备课组结合新课标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由主备人李老师先明确备课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了解课文的编排意图,确定教学难点,然后从指导思想、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措施等方面深入探讨,商议具体教学措施等方面进行单元备课。在交流中,大家集思广益,分别陈述各自的见解和方案,针对主题,结合课标和教材特点,认真研究,最后整合教学智慧,达成教学共识。

Image_1702528402618

然后由主备人李老师进行上课反馈。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生字“崛”,围绕“学习单”理清课文,让学生自主完成表格,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小标题概括事件,并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关联词串联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事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C:/Users/wzh/Desktop/IMG_20231213_082406.jpgIMG_20231213_082406C:/Users/wzh/Desktop/Image_1702528418285.jpgImage_1702528418285

IMG_20231213_150813IMG_20231213_150747

IMG_20231214_124827IMG_20231214_124905

IMG_20231214_124936

课后四年级全体老师在一起针对李老师上课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大家交流备课中提到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

C:/Users/wzh/Desktop/Image_1702528403738.jpgImage_1702528403738C:/Users/wzh/Desktop/Image_1702528407970.jpgImage_1702528407970

通过这次研讨,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在“如何教学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有了基本把握。那么把握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可以拓展题目、段意串联、摘句归纳、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三个小伙伴通过对话提示了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三种方法: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写了多个事件的文章,可以先弄清每件事,再把这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因此,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可以引入本册第四单元"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让学生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学习"把握多件事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降低难度,搭建进阶之路。要让关键能力得以发展,就得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活动过程"一思"(想一想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二试"(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尝试自主把握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三理"(围绕主要人物,从起因、经过、结果中梳理出文中的主要事件)----"四用"(小组合作,尝试把握第二和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五探"(探究并发现三件事情之间的关联)----"六连"(将三件事情按内在逻辑连起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样显性的策略的支持下,学生"把握多件事的主要内容"的能力逐步提升。另外,鼓励学生在课外把这种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养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习惯。之后我们备课组将继续发挥组内教师的力量,使我们的集体备课更加高效、更加适用于一线课堂。

 (拟稿人:李蓓  拍照人:朱欣慧 排版人: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