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学科研>>两组活动>> >> 正文

支架为擎,助力想象——三年级语文备课组习作单元活动报道

发表日期:2023/4/26 8:30:46 作者:朱欣慧 有1292位读者读过

支架为擎,助力想象

——三年级语文备课组习作单元活动报道

一、主题

组内课

二、活动方案

1、 内容:李蓓执教新课第五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

2、 时间;2023年4月20号

3、 地点:三(3)班教室

4、 人员:三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5、 活动形式:上课+研讨

三、研讨记录

C:\Users\wzh\Desktop\IMG_20230423_161900.jpgIMG_20230423_161900

四、其他过程性资料(报道、图片)

(一)明晰单元意图,为构思支架打基础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大胆想象"。语文要素一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二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通过回顾课文《宇宙的另一边》和《我变成了一棵树》,能让学生初步感受想象的奇妙;再运用"交流平台",围绕想象这一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抓住核心要素:最后,在片段练习中,让学生大胆尝试。如下表所示,逐项明晰单元意图后,就能有的放矢,为想象作文构思合适的支架了。

         习作主题:大胆想象

语文要素

单元编排

价值体现

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精读课文:

《宇宙的另一边》

《我变成了一棵树》

感受想象的奇妙,了解想象的方式。

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交流平台:在想象的世界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大胆想象,可以让我们拥有奇异的经历。

单元习作:让学生自选题目,说说觉得哪里奇妙。

梳理,提炼想象的特点,并让学生回顾精读课文所学,定题,写出开头。

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

进一步学习想象的方法:合理想象

习作:奇妙的想象

训练学生运用到已学到的方法,进一步大胆想象,形成单元练习成果。

(二)巧搭例文支架,理清思维之路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安排了习作例文,且配有启发性的批注,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习作提供范例,便于学生参考和仿写。王荣生教授认为,例文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主要在于借助这一直观、想象的"例子",帮助学生获得对习作知识的充分感知和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例文来构建支架,活用教学手段,丰富对策战略。仔细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习作例文往往有启发性的旁批。尽管旁批能起到引导和提示的作用,但学生未必能将其直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此时,就需要教师结合例文对旁批进行有效细化。
  《一支铅笔的梦想》中第二处旁批是引导学生想象要自然、合理:豆角、丝瓜等都和铅笔一样,都是细细长长的。且每个段落的第一句话都是铅笔要去哪里,段落内容是铅笔要变成什么,心情怎么样。尽管教学意图很明显,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如何将这些指导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仍然是困难的。因此,我就借助了表格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通过表格梳理,学生能获得直观感受。

(三)奇文共赏,欣赏性评价

完成想象作文后,教师要及时创设展示的平台。所以我开辟"赏析"环节,展示学生习作,让学生享受习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大大激发其习作的内驱力。
   我在赏析环节中,使用评价支架来点评学生的习作,通过互评展示,让学生"以文会友,以文共情",为学生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

课后我们语文组教师对本次习作课进行了研讨。我也采纳并吸收了各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修改。总的来说,单元习作还是要以单元课文和习作例文为支架,探索学习方法。

C:\Users\wzh\Desktop\1a050d485458592e.jpg1a050d485458592e

C:\Users\wzh\Desktop\-7f0ed33239de1fa1.jpg-7f0ed33239de1fa1

C:\Users\wzh\Desktop\5bb6f78d30bd38c1.jpg5bb6f78d30bd38c1                                                                                                                                                     

拟稿人:李蓓    拍照人:朱欣慧      排版人:李蓓